English

“打破沉默”共同迎战艾滋病

——访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
2000-12-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光曼 我有话说

在12月1日艾滋病日前夕,本报记者专门走访了卫生部主管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副部长殷大奎教授。

科班医生出身的副部长殷大奎,曾任过华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在呼吸疾病专业方面很有造诣。如今他谈起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工作时,也是滔滔不绝,其专业知识不亚于该专业的专家。他说,今年预防艾滋病的主题是“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目的就是要动员男性在艾滋病防治活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接着,他向记者介绍了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至今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估计目前中国有5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实际上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如果控制得好,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控制在150万以内;如果控制不好,将有1000万感染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目前艾滋病的感染人数与全国总人口数相比,比例虽然较小,但如果不强化防治力度,将来形势也是十分可怕的,防治任务也十分繁重。再则因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害性的正确认识不够,感染者及病人得到药物治疗的机会就少,故其难度比美国和其他国家更大。

谈到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殷大奎强调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他说,我们强调预防为主,并不是忽视治疗,因为治疗病人可以减少传染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治疗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为此,今后我们要认真落实各项有效的预防措施:1、监测。加强对艾滋病的监测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治疗艾滋病极为重要的措施。2、减轻静脉吸毒者传播艾滋病毒的危害。大力开展吸毒者因共用注射器经血传播艾滋病毒危害的宣传,逐步探索在静脉吸毒者中开展减少危害的策略。3、性观念及安全性行为。东方人与西方人、非洲人的性观念是不同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性观念有所改变,尤其是年轻人。因此在宣传教育和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中,一定要把中国人良好的性观念、性道德的优势大力提倡和宣传。同时,还应提倡和大力宣传安全性行为,这一点在不少国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性病控制。目前我国性病流行形势非常严峻,去年报告性病病例数达83万多,实际数字要超过此数,因为许多性病患者都是隐性性病患者。如果性病控制不力,那么性病和艾滋病广泛流行的危险性将在我国明显上升。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所以一定要在它未出现之前加强和解决好一系列的问题。5、推广使用避孕套。目前,在我国想通过一种办法杜绝人们的不良性行为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大力推行安全性行为,即推广避孕套。当然,推广使用避孕套难度很大,但这是国际上有效的经验,我们应当宣传,让更多的人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安全性行为的观念。6、强化血液管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已成为防止经血传播艾滋病病毒(HIV)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仍有较少数隐藏地下卖血的现象,这是经血传播HIV的途径之一。今后要制定严格经血传播HIV感染的监测及控制措施,严厉打击血头、血霸。

艾滋病防治工作涉及面广,难度极大,其治疗要走综合治疗的道路。殷大奎副部长向记者介绍了有关艾滋病的治疗问题。他说:“鸡尾酒”疗法就是综合治疗,有抗病毒的,有酶抑制剂,综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对抗病毒,以减少病毒造成的耐药性,增强疗效。中医治疗的优势是扶正固本,扶正祛邪。总之办法很多,其目的是推迟病人发病,以及发病后体内病毒量少,预后能得到改善。母婴传播的预防性治疗,最近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据介绍德国某公司生产的一种药物,全疗程每人花费不到5美元,就可以较好地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

殷副部长沉思了一会后,将话锋转向了一个更大的话题,即艾滋病不单纯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说,在非洲很多国家,由于在艾滋病流行早期没有采取措施,艾滋病已经成为灾难,一些地区成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已经达到20%-50%,使得一些国家的平均期望寿命大大缩短。如由于艾滋病的影响,到2010年,肯尼亚人平均期望寿命将从目前的56岁降到47岁,倒退到60年代的水平。艾滋病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在艾滋病发病率高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每年要为此减少1%。全世界为防治艾滋病每年要花费5000亿美元,大大加重了有关国家的财政负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政府重视,艾滋病流行就能够得到控制,否则艾滋病流行造成的社会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国有很多迹象表明,目前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爆发流行正悄然逼近,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业人员,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阻止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最近,全球艾滋病防治专家、各国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部分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云集南非海滨城市德班,探讨如何迎战我们共同的“敌人”——艾滋病。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打破沉默”,其目的是希望国际社会更加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同时也说明艾滋病不应再是个人的隐私、不宜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全世界、全社会、配偶之间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间都应该正视并公开讨论艾滋病的危害。

目前,艾滋病有关知识在我国高危人群及一般人群中普及率还低,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及措施的落实还不得力,我们应在全社会加大宣传的力度,创造一个社会认同、大众参与预防艾滋病的社会环境。在艾滋病性感染尚未出现全国大流行以前,实施综合性预防干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高危行为人群,大力开展大众媒介宣传,创造一个有利于改变危险行为的社会大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